《我在大宋当官记》第8章 街头打擂
顺着叫好声望去,街头正有人表演白打。
“白打”是宋代蹴鞠的一种。
白打,不需要球门,是控球、颠球一类的花式足球表演,类似于足球版的踢毽子。
白打要求把球起码踢到一丈八尺的高度(6米以上),踢球的人再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来才算好看。
白打艺人们常在瓦舍勾栏或是街头表演,因此围观者很多。
而蹴鞠的另外一种,称之为筑球。
筑球,就是有球门的对抗性比赛。比赛规则有点像把现在的排球、足球两项运动的规则组合。
与足球运动相似的一面:即在游戏过程中不能用手触球。
与排球运动相似的一面:即赛场中央是球门,球门是由两根高三丈二尺(11.7米)的木柱,相距九尺五寸而立(3.5米宽),两木柱之上挂一球网,球网之中有直径三寸(1米)的网眼,叫风流眼。两队分别从球门两侧向风眼射门,穿过风眼后落入对方场地,如果对方没接住,让球落地,则对方输一筹。如果对方接住球,再穿过风眼踢过来,球落地,则我方输一筹。一般都是三局两胜,比赛时间不限。
两队竞赛,每队16人,分为毬头、跷毬、正挟、副挟、左竿网、右竿网、散立等7个首发位置,其他9人是替补。
毬头:即队长,一般是负责射门的,要求射门有力,精度高。
跷毬:字面意思是把球跷起来,传球给队长,即负责传球准确给队长,要求把球传得恰到好处。(水浒传中,高俅就是负责这个位置的)
正挟、副挟:负责传球接应的,控住球不着地。
左竿网、右竿网:负责守网的,球通过风眼射过来,他俩就负责接住球,不让球着地。
散立:负责策应的,哪里有需要就跑哪里。
这并不是说只有毬头射门才能算有效得分,其他队员要是射过风眼后球着地,也算得分。
蹴鞠在宋代是风靡全社会的运动,是宋代的国球,其受欢迎程度远远超过了当代风靡世界的足球运动。
上至皇帝公卿下至黎民百姓,都是疯狂的铁杆蹴鞠迷。宋朝宫廷还专门设有蹴鞠礼仪队伍,在接见外交使节以及传统节日、重要仪式时都要有蹴鞠队伍。
在开封城,还有主打“蹴鞠”名头的蹴球茶坊,这是平时士大夫聚餐时常来的地方。茶坊里的客人多是资深球迷,在这里没有地位上的高低贵贱之分,大家只要坐着点上一壶茶,再随意牵起一则关于最近蹴鞠比赛的资讯,球友们立马便能融入这个和谐的大圈子里。
当然,蹴鞠球迷们之间,最热的话题还是哪个球社又出现了某某蹴鞠明星八卦之类的。
球社,是宋代蹴鞠球迷们自发组织的蹴鞠运动协会,类似于现今的足球俱乐部,它们中又以“齐云社”规模最大,名声最响。
“齐云社”地位相当于宋代版的足协,它是一个全国性的蹴鞠俱乐部,在全国各地有数十个常驻机构,每一年齐云社都会组织一次全国性的蹴鞠运动“山岳正赛”,用来评选当时最有水平的蹴鞠运动员。
对比现在的足协组织,齐云社的组织结构也算很健全的。齐云社下有“督部署”和“教正”相当于总负责人,是宋代版的足协主席。下辖几个主要部门:“社司”、“主会”负责内部事务,“知宾”和“节级”负责对外接待,“会干”等负责比赛和球队事务。
对于每个蹴鞠爱好者而言,齐云社就是一块金字招牌,类似于当今巴萨、皇马等豪门俱乐部,大家无不以加入齐云社为荣。
但是要想加入齐云社,条件有两个,第一要有蹴鞠的天赋,第二家里要有权有势。在农业社会,大家都忙着种地,蹴鞠本来就是有钱有闲的人玩的。
看了一会儿白打,我有点技痒,正想过去颠几脚球。
忽然人群中传来一阵骚动,有人叫道:“有人摆擂啦!”
于是我便随大家都挤过去围观。
只见有人摆了一个擂台,相当于街头有奖挑战赛。
这个擂台比较奇怪,即不是打架,又不是比武招亲之类的,而是踢球赢钱。
广场上立一球门,约有12米高,只要挑战者连续三次将球踢过风眼,就可以赢得二十两银子,约等于人民币14000元。
摆擂的是一位四十来岁的青衣中年,他身材匀称,双目有神,文质彬彬,一看就知道是某个大户人家的人。
说话间,广场那边已有人报名。
在人群的欢呼声中,一个穿着粗布衣服的大汉首先走到广场中央。简单几句沟通之后,布衣大汉接过球,一脚便朝着球门的风眼射去。
“嗖!”
只见球不偏不倚地穿过球门的风眼。
“真厉害!”
“是个高手!”
“就看他接下来的两球了……”
人群中传来一阵阵喝彩声。
接着,布衣大汉又是一脚射去。
只可惜,这次差了一点点,球没有过风眼。
于是,路人又是一阵惋惜声。
大汉之后,又有几位来挑战的人。成绩最好的要数刚才在那边踢“白打”的青年,不过都只连续踢进了两颗球。
我忍不住技痒,过去挑战。
在大学的时候,我曾是校足球队的中锋。穿越过来之后的身体,又恰好是一个纨绔子弟中的蹴鞠高手。
不管是内心萌动也好,还是肌肉记忆也罢,一看到足球我就彻底坐不住了。
“让开!让开!”来福和来禄在前面开路,凶巴巴地帮我挤开人群。
“你们两个能不能文雅一点?”我呵斥道。
他俩愣了愣,相互看了一眼,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。心里嘀咕道,老爷自从上次贡院考试出来,就像变了个人似的,居然要“文雅”了?
“这位公子,您也是来挑战的吗?”那位青衣中年向我拱手道。
“是的,在下不才,愿意一试。”我拱手还礼道。
青衣中年也不在意我是不是插队,朝身后示意了一下,三个文静小厮就将球端了过来。
球做得很精致,是充气的。
充气的足球咱们自唐代就有了,先用动物膀胱充气作内胆,再用牛皮缝成的球壳,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空心内胆足球,也叫气毬。
但后来英国人却自称充气足球是他们发明者的,他们的足球也是在内放了充气的动物膀胱,然后在外面裹上一层兽皮或牛皮,跟我国唐代的足球大同小异。
再后来,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,美国人查尔斯·古德伊尔发明了橡胶后,才逐渐用橡胶内胆取代充气的动物膀胱。
我们现在的足球是一个32面体,由12个正五边形和20个正六边形缝合而成,是一个标准的球体。
从几何学来说,要缝成一个球体至少要十二片以上的球壳才行。而宋代的球壳已经发展到十六片,同时宋朝气毬正重十二两,约等于470克,已经达到今天标准。
在宋代一般人是用不起充气足球的,但全民蹴鞠的狂热下,平民一般用藤编成足球,称为藤球,以此娱乐。
我拿起球颠了颠,先找一下球感,然后朝着球门的风眼一记猛射……